
欢迎!此地1名为斐康明,存放着我在互联网上的一块电子坟头。有空时,我会回来扫扫墓,给未来的自己烧点纸钱。
在这里,你可以叫我狗蛋日。我暂居苏黎世,目前还活着。
为何要建造这个坟头?
这是因为,我希望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些痕迹,或许是课堂笔记,也可能是生活琐事。即便最终倒腾出的东西只是废品,于我而言也是珍贵的个人史料。
至于这种动机从何而来,大概是受到谢益辉的「我网故我在」以及刘未鹏的这篇博客的影响。用谢益辉的话说,那便是:
网站是用来积累成就的,而简历可以是成就的堆砌汇总处。最初可以从堆砌小成就开始,把你写的作业、拍的照片、做的菜肴统统发上来。勿以事小而不堆。很多小事的价值,要过很多年你才能发现(比如十一年)。除非你记忆力超群,否则凡是没有写下来的东西你很快就会忘,而你忘记的事情跟没做也没什么区别。换句话说,你差不多算是在白活。记住“堆砌”。
与此同时,我倾向于避免在与线下社交关系相关的公开平台上分享个人记录。一方面,我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:担心自己的表达是否准确、有趣,别人看了之后又会对我产生怎样的看法。另一方面,若一时口快说了些日后看来不妥的话,被他人记录下来,也可能为未来带来麻烦。即便使用的是知乎、豆瓣、小红书等相对“陌生人社交”的平台,也仍有内容被推送至熟人信息流的风险。因此,还是想找个像个人博客这样荒无人烟的自留地更为适合:潜在的看客少,可以和别人发生一定的交互,但不会太多。
当然,直到现在,我常被负面情绪所裹挟:我的技术很烂,表达很烂,因此不时感到自卑、无望。等到哪天自我厌恶的情绪再度来袭,看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感到尴尬、不喜时,我或许会忍不住将这些东西全部粉碎——那一天或许迟早会到来的。不过,在那之前,不妨看看这个博客能活多久。
如有意愿,可以和我聊什么?
我暂时关注:衍生品定价、市场微观结构、墓葬文化、长跑、德语口语账。
我不太谈论:类似 MBTI 的人格分类、涉及强烈价值判断的主题,等等。
如何联系我?
通过每篇 post 下的评论区,或者 young-mann1043#outlook.com 都可以联系到我。
最后,欢迎来坟头蹦迪!

本科时做的一份海报。
放在这里是因为我觉得它很酷!
-
主题用的是 paperesque。 ↩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