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 / Table of Contents
在《货币创造的逻辑形成和历史演进——对传统货币理论的批判》一文里,孙国峰总结了「贷款创造存款」理论(loan creates deposit, LCD)的逻辑以及发展。
LCD 的内涵1包括:第一,货币创造是「银行放贷行为」本身,而不是传统教科书中所说的「先有存款进银行,银行再拿这笔钱放贷,就这样存了贷、贷了继续存」。第二,银行放贷是银行与客户的债权债务交换行为,其中,银行获得贷款债权,客户获得存款债权。第三,客户需付出额外的利差才可获取存款债权。客户之所以愿意接受利差,是因为其从银行获得的存款债权也被其他人认可,转移起来比较方便。这样的存款债权,就可成为信用货币。这种信用货币,并不是一种作为基础物质存在的实物「货币金额」,而是债权债务关系的的反映,是在记录这种债权债务关系、存款贷款同时出现的过程中「无中生有」的。相比之下,货币银行理论认为,在每一笔存款与每一笔贷款之间,都是有实实在在的「货币金额」为内容的经济行为,并没有任何「凭空创造」的意思。第四,为了支持贷款创造货币的行为,银行需要持有基础货币。
下面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,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说明 LCD 与传统货币银行理论在货币创造上的解释有所不同。
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 20 %,客户将现金存入银行后不会提现。第一家银行(记作 A)首先吸收了 100 元的「原始存款」,其中 20 元用于「缴存存款准备金」,剩下的 80 元放贷。客户得到了 80 元贷款后,用于支付给另一个客户,而这个新客户会将 80 元存入另一家银行(记作 B)。银行 B 再缴存 16元存款准备金后,再放贷 64 元。经历了这 2 个步骤后,银行 A 与银行 B 的资产负债表如下图所示。经历如此这般「存款-贷款-再存款-再放贷」的一轮轮接力后,最初存入银行的 100 元的「原始存款」全部变成准备金,再也无法拿出去放贷。此时,计算银行总体的资产负债表,会发现负债端有 500 元存款,资产端有 400 元贷款和 100 元准备金。
然而,在 LCD 这里,第 2 布的资产负债表就不太一样了。不同之处在于,在银行 A 放出一笔 80 元的新贷款的时候,就已经创造出了新的 80 元存款货币(也就是资产端 下方新出现的 80 元现金),并在此时向中央银行存入 16 元作为存款准备金。如果客户在贷款后继续购买商品,那么银行 A 与银行 B 的资产负债表还会发生变化,但这个变化的过程已经和传统货币银行理论中所描述的不一样了。
-
若想了解更多孙国峰对 LCD 的阐释,可见孙国峰(2019)。 ↩︎